新一輪的全球通脹正席捲而來
6月15日,美國勞工部發佈的資料顯示,美國5月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同比上漲了6.6%,這一資料創下了08年以來的月度同比增速記錄,高於市場預期的6.2%。而在此前美國公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資料顯示,5月CPI同比大漲5%,增速同樣創下了2008年8月以來的新高。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漲3.8%,創下1992年以來新高。
對年均GDP增長率只有2%出頭的美國而言,這樣的通脹資料已經堪稱恐怖。
實際上在今年5月份之前,美聯儲就已經有過多次表態,希望長期通脹率控制在2%以下,然而拜登政府大肆向市場“撒錢”的操作,終究讓美國通脹的飆升來得猝不及防。
交行金研中心副總經理、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,本輪通脹原因有三:
- 新冠肺炎以來,全球量化寬鬆釋放了大量的流動性現金
- 全球疫苗接種推進以來,疫情得到一定的緩解,經濟情況有所恢復
- 由於疫情導致工廠停工、生產停滯,國際供需不平衡狀態進一步加劇,而疫情好轉之後需求迅速擴量,供應鏈恢復趕不上需求恢復,從而推高價格。
在最近這段時間裡,世界各國的重工業都不甚太平。特別是作為工業骨骼的鋼鐵,全世界每年消耗的金屬中,鐵占了95% ,鐵是支撐現代社會的骨架,可以說沒有鐵就沒有現代文明。
在後疫情時代,各國為了儘快恢復經濟,紛紛對以往不在意的基建行業開始重視起來,這也促使了全球範圍內,對鋼材需求的大幅度上漲,從而直接導致了國際鋼價的抬升,可怕的是,即使是這種情況,資本家們依舊不忘盈利,他們有意地拉高鐵礦石的市場價格,三重壓力之下,各國陷入了“鋼鐵荒”的窘境中,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資料顯示,目前中國鋼材價格指數比年初上漲23.95%,對比同期,國際鋼材價格指數上漲的幅度是57.8%,國際市場鋼鐵價格漲幅明顯高於國內。
據世界鋼鐵協會的資料,5月中旬,美國中西部鋼廠熱軋卷板,和德國熱軋卷板都在瘋狂漲價,兩者的價格都已經遠遠超過中國的鋼價,甚至暴漲到中國鋼價的兩倍,當時美國中西部鋼廠熱軋卷板達到1644美元/噸,而德國熱軋卷板達到1226美元/噸,當時中國的鋼價是889美元/噸,現如今的美國,一方面直接缺少建設所需要的鋼鐵,另外一方面鋼鐵價格暴漲,增加了建設成本,本來就缺錢的美國自然更加為難,如果繼續放水,來支持拜登提出的基建計畫,那麼美國的通貨膨脹自然更為嚴重,美國的經濟狀況也會再次變差。
美聯儲似乎對通脹臨時上揚並不擔心。交銀金融研究中心指出,儘管美聯儲大幅上調其對今年的通脹預期,上調PCE通脹至3.4%,上調核心PCE通脹至3.0%,但在聲明中,對於當前通脹上升的表述仍然與前次一樣,仍然為“主要反映了暫時性因素”。
美聯儲強調通脹的臨時性、試圖淡化市場面對的通脹風險,也反映出當前貨幣政策取向的決心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隨後的記者會上講話安撫市場,力圖淡化市場上可能存在的“加息恐慌”,稱“加息尚在遙遠的未來”。
疫情爆發以來,為避免經濟崩潰,美國的貨幣閘門越開越大,史無前例的放水導致全球通脹抬頭,其他國家要麼選擇跟隨放水,要麼被迫加息。在過去幾十年間,由於美元作為全球主要流通貨幣,大家對“美元放水,全球買單”兩者間的恒常聯結總是深信不疑,但這一次美元大放水似乎卻造就了與以往不一樣的經濟現象。
黑色:M2 貨幣通脹
紅色:CPI 通脹
如果您在 2021 年的投資沒有獲得 22% 的投資回報率,那麼你正在失去你的資產價值。
在以美國為主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大放水之下, 這場席捲全球的通貨膨脹浪潮正迎面而來。在這股浪潮面前,想要躲是躲不過去的,唯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,才能在這股浪潮的沖刷下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。
通貨膨脹給我們帶來的最大傷害,就是手上的錢會貶值。然而,通貨膨脹要發生,並不是我們個人能阻止的,所以要想在通貨膨脹下的生活水準不出現下降,我們所能做的只有讓收入的增長速度不低於錢貶值的速度。
而對於個人來說,收入的增長可來自兩個方面,一個是主動收入,比如通過提升工作能力、增加勞動時間等,一個就是被動收入,比如通過投資理財獲得收益。
從不同的投資理財類型來看,投資理財的收益主要可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為投資理財產品的買賣差價,一部分為投資理財產品本身所帶的利息。而在通貨膨脹下,僅靠投資理財產品的利息收入,往往是很難跑贏通貨膨脹的。所以,想要跑贏通脹,就應該把重心放到那些價格更容易上漲的資產上。
首先,在通貨膨脹還不算太高時,那些有投資價值的實物資產往往更容易漲,比如比特幣,增長型股票及房地產。
由於通貨膨脹的表現就是物價上漲,因此在通貨膨脹下實物資產的價格也肯定會漲,而那些有投資價值的實物資產會更受青睞。這是因為有投資價值的實物資產,能給投資者來帶較高的回報預期。而在通貨膨脹還不是太高時,大家更注重的是怎麼讓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,自然就會更青睞那些有希望帶來更高回報的資產。另外,有投資價值的資產,往往變現也比較容易。
https://alanli713.medium.com/